一条大路长又长

湖南省常宁市歌舞剧团原创民族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冈》剧照。

2023年初夏,当湖南省常宁市歌舞剧团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冈》的演员们含泪谢幕时,台下掌声如雷,观众席的剧团老前辈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个县级剧团首次登上中国歌剧节舞台的瞬间。此刻的荣耀,从根源上要追溯到1936年湘江畔那支举着火把演出的抗敌演剧队。

烽火摇篮

“我的父亲是剧团的第一代演职人员,那时候他们就给自己定了方向,要宣传抗日救国,要争取民族复兴。”第一代演员陈家俊的女儿张玉纯回忆道。

常宁市歌舞剧团的前身是1936年9月18日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湖南抗敌演剧第三分队”。剧团自诞生起就骨子里自带红色基因,以宣传民族团结抗战、唤醒国人民族独立精神为己任。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剧团没有固定住所,队员们背着二胡、提着汽灯,随着演出的路线举团迁移;没有经费,也没有工资,演员们只得上街卖艺赚取微薄的收入糊口,一天只吃两顿饭,无法饱腹;没有固定舞台,只要有观众,就可以席地演出。

1938年,著名剧作家、词作家田汉来到剧团指导创作工作,他常常与演员们交流到半夜,创作出许多优秀抗日剧目,临行前他挥笔题下“为抗日救国而奋斗”八个大字的舞台横幅,极大地鼓舞了剧团全员的士气。

剧团队员们坚持苦中作乐,孜孜不倦地进行文艺创作演出。剧团的文艺作品就像一束光,照进了观众被战争阴霾覆盖的心中,给人们的苦难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也唤起了大家救亡图存的决心。

扎根本土

新中国成立后,剧团于1956年扎根到了常宁。虽是县级院团,但剧团的工作人员均为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等地的专业演职人员,正是他们将常宁歌剧事业的火种点燃。

龚绍慧是当时剧团里当之无愧的“大青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她成功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在《江姐》中,她是绣红旗时指尖颤动的江姐;在《洪湖赤卫队》中,她化身芦苇荡里枪声未歇便唱响赤子之心的韩英;在《沙家浜》中,她又成了眼波流转间智斗敌寇的阿庆嫂。她精湛的表演,让英雄不再只是纪念碑上的符号,而成为跃然眼前的鲜活形象。

昏暗的剧场里,导演徐南丹点着汽灯,组织大家排练《洪湖赤卫队》中的经典唱段《这一仗打得真漂亮》。“今晚不管排到几点,就算排到明早演出的前一刻,不把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精神诠释完美,排练就不停止!”最终,在天蒙蒙亮时,徐导才满意点头,让众人回家简单收拾,再返回剧团开演。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深深吸引了一名当时前来应聘的年轻同志:“这个团太‘可怕’了!我要留下来!”

来自杭州的张晞昌则在1959年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挖掘常宁水口山红色工运题材,创作了大型歌剧《水口山风暴》,为剧团的民族歌剧发展做了有益探索。张晞昌与爱人两地分居三十余年,在剧团的陋室里夜以继日地创作,为剧团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扎实基础。

数十年风风雨雨,这些老前辈们以其辛勤付出诠释着敬业精神,将“戏比天大”四个字刻在每一代“常歌人”的心中。

破茧成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新兴娱乐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迅速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光,它们带来的冲击让这个曾经场场爆满的剧团首次面临观众流失。

剧团收入锐减,演员们的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在老旧的排练厅里,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排练时也没了往日的精气神,不知道剧团的未来在哪里。

为了剧团的生计,“全才”姜继礼四处奔波劳累。找剧本、协助导演,他将全部心血倾注其中,不知疲惫,不顾自己。台前幕后,从服装道具准备,到头套制作、服装整理,处处都展现着他的高超技艺。他制作头套时,走针细腻;整理服装时,尽显匠心。为节省经费,他会“就地取材”为剧团中的同志剪发,长度合适的便制作成演出所需的胡须、发髻等。

同时,剧团成员们开始深入常宁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寻找创作灵感。他们发现,常宁的地方民谣和民间舞蹈有着独特的魅力,那些质朴的旋律和灵动的舞姿,是常宁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于是,剧团决定以常宁本土文化为核心,创作新的歌剧作品。演员们白天四处走访民间艺人,学习地方艺术,晚上就在排练厅里反复排练。为了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他们常常争论不休,反复打磨。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剧团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歌剧,如《那山那水那人》《夏明翰》《一盆热水》《塔山青青》等。这些作品一上演,就受到了热烈欢迎,不仅常宁本地的观众赞不绝口,周边县市的演出邀约也纷至沓来。

除了本地演出,剧团还到鄂、桂、粤、云、贵、川、闽等多个省份巡演,奋楫笃行,脚步踏遍大江南北,上山下乡,润泽百姓、汇聚民心。

2006年,独募歌剧《一盆热水》荣获湖南省第五届“三湘群星奖”银奖、湖南省廉政文化优秀节目汇演一等奖、湖南省优秀剧目展演银奖;2012年,歌剧《夏明翰》荣获湖南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同年9月,歌剧《夏明翰》参加第四届湖南艺术节荣获“田汉优秀剧目奖”和五个单项奖;2022年,常宁市歌舞剧团获湖南省“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23年,常宁市歌舞剧团获湖南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永不落幕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常宁市歌舞剧团创排了大型民族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冈》。

1922年12月5日,震惊中外的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爆发,全矿3000余名工人全部参加罢工,水口山矿机器全停。工人俱乐部发布了罢工宣言,进一步向矿局提出了争取工人自由、实行8小时工作制、改善工人政治和经济待遇等18项条件。这是中共湘区执委直接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

《八百矿工上井冈》正是以这场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为背景,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工运历史。演员们用真挚的情感、精湛的演技,生动再现了宋乔生、耿飚等革命先辈领导水口山工人奋起反抗、开展革命斗争的红色历史,展现了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为了将这段历史精彩地搬上中国歌剧节的舞台,剧本完善后,担任作曲、指挥的老团长陈经荣拿起钢笔,以每天18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完成了包括独唱、合唱、45件乐器在内200多页的总谱创作工作。剧团退休老同志义无反顾前来助阵,在职人员更是废寝忘食投入到创排工作中。

一个县级剧团能有如此号召力、凝聚力,正是源自每一位“常歌人”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主题曲《一条大路长又长》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首结合了江西民歌、湖南徵商调式与花鼓戏的原创曲目,旋律悠扬动人,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在歌剧的尾声与谢幕曲中,女声独唱、男声独唱与合唱队的深情演绎,更是将整部歌剧的情感推向了巅峰。落幕之时,现场观众久久不愿离场,深情喊出:“常宁歌剧后继有人!”

“这个剧演出的整体水平不输省级院团,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

在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一剧一评”研讨会上,《八百矿工上井冈》获得来自国家京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的歌剧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这是湖南省唯一参演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并获“优秀剧目奖”的剧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宁市第一部登上国家级舞台的剧目,更是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唯一一个县级歌舞剧团入选的剧目。

此外,常宁市歌舞剧团还以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萧石月的生平事迹为蓝本创作了歌剧《明月心》,将常宁籍开国中将彭明治的清廉家风故事创作为小歌剧《铁面将军彭明治》,将清廉元素与民族歌剧相融合,营造崇廉拒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剧团,更是文艺为人民的初心。”现任团长陈少辉抚摸着前辈们亲手制作的戏服说。

从硝烟烽火中的战歌嘹亮到新时代舞台上的华彩乐章,常宁市歌舞剧团始终高举党的文艺旗帜,将革命精神的火种熔铸进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让红色基因在时代的血脉中生生不息。

(杨逵 曹宇珍  湖南省常宁市纪委监委供稿)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