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力”呵护童年 护你安然也教你勇敢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比拼“育婴”技能,他是一等奖获得者中唯一的男老师

“超能力”呵护童年 护你安然也教你勇敢

邱毅君在亲子户外课上和小朋友击掌 马丹 摄

给孩子换尿布、梳小辫、讲绘本,这些细腻活,一定是女老师的“专利”吗?前不久,在2025年上海市托幼职业技能大赛的“育婴员”赛项的最终角逐中,一名男教师吸引了诸多人的目光——普陀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邱毅君,成为该赛项三位一等奖获得者中唯一的男性。

4小时的实操考核,从婴幼儿心肺复苏到气道梗阻急救,从烫伤处理到亲子互动模拟,环环相扣,紧张而细致。邱毅君始终沉静自如:蹲下身子用掌心试过水温才给孩子洗脸;抱着“模拟宝宝”做CPR(心肺复苏术),动作规范得像教科书;当“家长”因孩子烫伤情绪崩溃时,他一边冷静施救,一边轻声安抚:“别怕,我在。”

这样的“照护”在他10多年的从教经历中已成为一种职业本能,而在赛场之外,这名孩子们口中的“阿邱老师”,正用他特有的耐心与温柔,悄然打破着早教领域的性别刻板印象,守护孩子们最初的美好。

把“意外”当成教育契机

走进邱毅君的亲子班教室,仿佛进入一个由纸箱、瓶罐和自然材料构成的奇妙世界。墙上贴着孩子们用脚印创作的“彩虹路”,角落里堆着用旧报纸搓成的“毛毛虫”,连铃铛都是用矿泉水瓶装上豆子自制的。“老师都是捡垃圾的。”他笑着说,“但对孩子来说,这些‘垃圾’就是最珍贵的玩具。”

上午9时,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普陀区早教中心亲子活动室的画布上。18个月大的叮叮正举着一个海绵拓印笔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孩子五颜六色的“杰作”就诞生了。突然,叮叮高高举起蘸满蓝色颜料的画笔,眼看就要往自己脸上涂去。一旁的妈妈刚要伸手阻止,邱毅君已轻巧地蹲下:“哇!你的小脸好干净呀,不要弄脏它好吗?我们一起把蓝色送给大海,好不好?”他顺势指向一张大画纸,“哗——浪花溅起来啦!”孩子被逗乐了,转而专注地在“大海”上拍打起来。

这边刚解决了“危机”,另一场“意外”发生在教室里的另一个角落:20个月大的彬彬把蜡笔倒了一地。家长眉头刚皱,邱毅君却笑着宣布:“小蜡笔迷路啦!谁来当警察送它们回家?”一场“混乱”瞬间变成了一场全员参与的“救援行动”。

“玩,就是他们学习的方式。”邱毅君说,“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发展精细动作,理解规则,学会合作。而我们要做的,是把每一次‘意外’,变成一次教育的契机。”

孩子的第一个“大朋友”

在0—3岁早教领域,女性教师占比超过90%。这份工作既要在游戏中引导成长,又需承担换尿布、喂辅食等高度依赖细腻与情感投入的照料任务,因此长久以来被视为“母亲的延伸”。邱毅君,这位1992年出生的上海男人,却在这片女性从业者占多数的领域里稳稳地站了11个年头。

“一开始,家长确实会惊讶,甚至有点怀疑。但孩子是最实在的。你真心对他,他就会靠近你。我就想成为孩子的第一个大朋友。”他说这话时,还会用手掌轻柔地摸摸孩子的脑袋。他从不刻意强调自己的“男教师”身份,却在许多细节里,悄然展现着一种独特的“刚柔并济”。抱孩子时,他的手臂更稳;做游戏时,他的声音更低沉有力;当孩子哭闹不止,他轻轻拍着孩子的后背,哼一段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小调,像一座移动的港湾,让焦躁的小船慢慢靠岸。面对刚学会走路步履蹒跚的孩子,邱毅君总是蹲在一旁,双手虚护。“走吧,小勇士!”他轻声鼓励。宝宝踉跄着往前走,终于扑进他的怀里。

如今,在邱毅君的班上,“阿邱老师”就是家长和孩子们的育儿“定心丸”。“我们常觉得男性带孩子‘粗枝大叶’,但邱老师让我改观了。”一名年轻妈妈感慨,他会提醒孩子多去户外,也会关照家长别忘了及时添衣。“他总是温柔地蹲下来和孩子聊天,鼓励孩子去不断探索世界。遇到孩子发脾气或不配合,他从来不是在‘搞定’孩子,而是在‘等待’孩子,帮孩子理解情绪、学习规则。”

坚持用专业赢得信任

谈起此次大赛,邱毅君坦言,像梳头、穿脱衣这类精细操作,“对男性确实不太友好”。但他更看重的,是那些“看不见”的考验——模拟孩子烫伤后家长情绪崩溃,如何同时安抚孩子、沟通家长、规范操作?“比赛给了我一次重新梳理多年经验的机会。技能让人更专业、规范,但也让我更深刻地去理解如何和孩子、家长共情。”

在托育服务需求迫切的今天,0—3岁婴幼儿的照护,正成为许多家庭的“刚需”。行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服务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人才结构性短缺,尤其是男性从业者凤毛麟角。“0—3岁是人生的黄金1000天,科学的早期教育对个体发展、家庭幸福乃至社会未来都至关重要。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为一个孩子的未来打地基。”邱毅君坚信,“未来育婴工作的价值,不在规模扩张,而在服务升级,用专业赢得信任。”

普陀区早教中心除了邱毅君外,还有9名男教师,这样的比例在上海已属前列。“团队性别多元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多元化家庭。”普陀区早期教育中心副主任黄琼说:“邱毅君的出现提醒我们,温柔、耐心、细致,并非女性专利;而父亲的角色,也不应仅限于‘赚钱养家’或‘逗孩子玩’。男性进入早教一线,能为孩子提供更丰富的互动模式和情感体验。”

“教师的好坏不应以性别区分,男老师能带给孩子的感受确实有所不同。”邱毅君说。他相信,这份事业的价值,不在于人数的多寡,而在于是否真正“看见”了每一个孩子。令他欣慰的是,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就读时班上有三名男同学,“至今,我们三人仍坚守在学前教育一线”。

本报记者 马丹 实习生 张依文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婴儿满月有3忌,任何一个都有危害,爸妈要留心眼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