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长大后为什么不心疼你?或许从你对他做这件事开始,就错了
手机屏幕在昏暗的客厅里亮了又灭,灭了又亮。
最后一条消息还停留在我下午四点发出去的那句:“儿子,周末包饺子,回来吃吗?”
挂钟的滴答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晰。
我起身把电视音量调大,让综艺节目的喧闹填满屋子。
可那笑声和掌声越热闹,心里某个地方就越空落落的。
这样的等待,从我退休后就成了家常便饭。
一、冰箱里那罐无人问津的辣酱
上个月心血来潮,照着老方子熬了一锅牛肉辣酱。
儿子从小就爱吃这个,以前读书住校,每次返校都要给他装上一大罐。
那天厨房里油烟机嗡嗡响,辣椒呛得人直流眼泪。
我小心地把辣酱分装进玻璃瓶,想着给儿子寄去两瓶。
电话接通时,我还没开口,那边就先说了:“妈,现在都不兴吃这些重油重盐的了,不健康。您也别老忙活这些。”
我握着电话,连声说“好”。
那几瓶辣酱最后都送给了邻居,只留一瓶在冰箱深处。
偶尔看见,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轻轻硌了一下。
二、我们是不是太“能干”了?
昨天遇见楼下的老邻居,她正扶着腰在小区里慢走。
“老毛病了,腰疼得厉害。”她说儿子一家周末要回来,得提前把菜都准备好。
我看着她略显蹒跚的背影,想起年轻时她可不是这样。
那会儿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家里家外收拾得利利索索,从没听她喊过累。
我们这代人大概都这样。
孩子小时候怕耽误学习,什么家务都不让碰;等他们长大了,又怕添麻烦,什么事都自己扛。
慢慢地,孩子眼里那个无所不能的父母,就成了永远不会倒下的依靠。
三、爱,需要一点“缺口”
今年春天,我不小心在厨房滑了一跤,脚踝肿得老高。
那是我第一次在电话里对儿子说:“妈有点不舒服。”
没想到半小时后,儿子的视频电话就打来了。
他盯着屏幕里我肿起的脚踝,眉头皱得紧紧的:“怎么不早说?我这就联系个跑腿送药过去。”
那天晚上,他每隔两小时就发消息问情况。
第二天一早,还特意请了假开车回来,带我去医院拍片子。
看着他忙前忙后的身影,我忽然发现,那个需要我照顾的小男孩,真的长大了。
四、先活成自己的样子
摔伤好了之后,我报名参加了社区的书法班。
起初只是想打发时间,后来却真的喜欢上了。
每天磨墨铺纸,能安安静静写上一个下午。
上周我把自己写的“福”字发到家庭群里,儿子很快回复:“妈,你这字写得越来越有味道了。”
过了一会儿又补一句:“下周我回来,给你带点好的宣纸。”
现在我还是会问儿子回不回来吃饭,但如果他说不回来,我也不会对着空屋子发呆。
书法班、老姐妹的茶话会、社区的活动……日子被一点点填满。
尾声
前天儿子回来取东西,看见我摆在书桌上的笔墨纸砚,好奇地试了试。
他握着毛笔的手势生疏,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我们看着都笑了。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好的状态,大概就是这样: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却又在某个午后,能坐在一起,分享同一段时光。
那份心疼从来都在,只是它需要适当的距离,需要彼此都先成为完整的自己。
当你不再把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当你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那份曾经紧绷的牵挂,反而会化作更绵长温暖的陪伴。
夕阳透过窗纱洒进来,落在未干的墨迹上。
我收起写好的字,心里忽然很踏实。
也许明天,该给儿子打个电话,问问他最近想吃什么——不是出于责任,而是真的想知道。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