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家长会”的机制重构与价值回归

转自:中国青年报

高等教育阶段家校协同互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实践中出现了“家长会泛滥”的异化现象,部分高校将新生家长会、期中沟通会纳入常规育人环节,依托家长会延续基础教育管理模式,此类现象引发了社会关于家校权责边界的广泛探讨。

高等教育阶段的家校联动并非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延伸,其核心要义应是基于育人共识的成长护航而非单向度的纪律管控,是赋能学生自主发展而非路径复制的千篇一律。大学场域复刻基础教育阶段的纪律约束、应试导向等家校互动范式,容易导致学校育人过程简化、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压缩,其本质是异化了高等教育育人逻辑,形成了以考研考公数据等可视化、短期功利性目标为导向。唯有破除大学“高中化”治理与管控型路径依赖,在明晰家校权责边界、构建专业化协同机制的基础上,以自主赋能为核心重构高等教育育人逻辑,方能回归高等教育培育健全独立人格、激发创新实践潜能、涵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本真价值。

一、机制重构:家校联动应科学筑牢成长共同体

批判“高中化”家长会,绝非否定家校联动的价值。大学家校合作的核心是同向同行而非单向管控,这需要构建有边界、有温度、有智慧的“成长共同体”,其本质是打破基础教育阶段“家长监护-学校管理”的惯性逻辑,建立适配高等教育特性的协同机制。其中,厘清权责边界是基础,创新沟通载体是桥梁,完善制度保障是支撑,三者共同构成共同育人的完整体系。

(一)明确联动前提:以“权责法定”厘清边界

高校应摒弃惰性治理逻辑下的家长过度依赖,将沟通重心从问题通报转向理念共识,其核心是依据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成人属性与主体地位,建立“底线介入”的权责框架。从法律依据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18周岁以上公民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决定了大学家校联动需从管控导向转向辅助导向,仅在学生出现学业连续预警、严重心理危机、重大违纪等超出个体应对能力的特殊情况时,启动“学生自主协商-学校专业干预-家校协同支持”三阶介入机制。在四川某农业类院校开展的学业预警案例中,该校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大三的王同学欠修14个学分,学业进程严重滞后,但学校制度设计要求学院辅导员先与学生进行深度谈心谈话,在征得学生同意后联系家长,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与家长共同商讨并制定了三学期梯度攻坚的个性化帮扶方案,最大程度帮助该生按期毕业。经过家校联动学业帮扶,该生后续平均成绩提升幅度约18%。边界清晰的家校联动,既通过“学生前置沟通”与主观同意环节尊重主体权利,又借助家庭资源构建双向共联互通的支持网络,这种权责法定边界意识恰是当前家校合作中较为缺乏的制度要素。

(二)聚焦联动关键:以需求导向创新载体

传统家长会的单向信息灌输模式,本质是基础教育沟通载体的数字化复刻,已无法适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部分高校尝试搭建线上联络群、公众号等多元平台,但仍未突破“学校推送-家长接收”的被动框架,未能实现从形式创新到功能创新的跨越。真正的载体突破,应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沟通矩阵:线上层面,借助智慧学工系统建立家长信息查询平台,开放学校发展动态、专业培养方案、就业创业政策等公开信息,允许家长根据需求自主检索,避免信息过载与隐私泄露的双重困境;线下层面,替代传统家长会的应是主题式家校论坛、预约制开放日,还可以针对家长关注的生涯规划主题推送就业指导讲座信息,将沟通主动权交还家长,实现按需对接的精准协同。这种载体创新的核心,是将家长从被动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契合“成长共同体”构建中多元主体平等互动的本质要求。

(三)强化联动保障:以制度赋能夯实基础

高校需从经验型协同转向制度型协同,通过专项立法明确“成长共同体”的运行规则:一是尝试构建家长委员会、常任代表会制度,邀请不同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家长代表参与学校育人政策讨论,将家长角色从管控者转化为建言者;二是建立辅导员家校沟通培训体系,将家校协同能力纳入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沟通等方式,提升其处理家校关系的专业素养,增强家校合作的互动效能;三是创新价值引领式沟通载体,通过向学生家长寄送奖励喜报、邀请家长见证毕业礼等实践,既通过正向反馈传递育人温度,又规避了对学生日常管理的过度干预,这种非管控性沟通恰是家校主体情感联结的重要纽带。

二、价值回归:以自主赋能破解功利化困局

家长会异化的破局核心,在于以学生自主赋能为关键重塑大学育人逻辑——自主赋能既是推动“从指标导向转向成长导向、从被动管控转向主动实践”的核心支点,更是通过价值纠偏与制度松绑破解考研考公率绑架困局的关键路径。它贯穿于评价体系革新、家长认知引导、大学精神守护三大维度,既能打破唯升学的功利化认知定式,又能锚定“成长共同体”的育人初心,最终推动高等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以学生自主赋能构建多元评价范式

当前部分高校将考研录取率作为家长会“核心政绩”,本质是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从根本上来看,大学评价亟需从单一学业指标转向多元成长指标:一是推进学分制改革,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个性化制定培养方案,为自主探索提供制度空间;二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评价体系,将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隐性成果纳入评价体系,替代传统的排名式评价;三是在与家长互动中展示学生的多元成长成果,如科研论文摘要、创业项目报告、志愿服务记录等,让学生成长评价导向从指标比拼转向个性彰显,彻底打破“考研考公=成功”的功利化认知。

(二)以学生自主赋能引导家长角色转型

部分家长对大学教育的认知仍停留在“卷名次”“拼升学”的基础教育惯性中,这种认知偏差已成为家校共育的主要障碍。高校需主动承担家长教育的责任,构建认知矫正机制:一是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开学第一课》等载体,系统解读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与育人内涵,剖析与基础教育的本质差异,向家长说明“学业困难≠能力不足”,引导其从批评施压转向鼓励支持;二是邀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解读成人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帮助家长理解平等对话、边界尊重的重要性;三是通过优秀家长案例分享,展示支持学生创业、科研的典型案例,让家长直观感知创业探索与考研深造同样有价值,感动其从路径绑架转向多元支持。

(三)以学生自主赋能守护大学精神内核

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其精神内核在于自由教育。当家长会成为考研考公加压工具,本质是大学精神被“职业培训逻辑”所侵蚀。高校需推进考核指标解绑:一是将考研考公率从核心考核指标调整为参考性数据,避免因政绩压力导致的全员考研动员;二是加强人文通识教育,强化大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等课程感召、举办科学家论坛,持续唤醒学生对真理探索的内在追求;三是在“成长共同体”建设中融入大学精神传播,如向家长推送“学术大师故事”“校园文化活动纪实”,让家庭理解大学不仅是职业跳板,更是人格养成的殿堂,让高等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自觉,而非施加管控。高等教育不能成为基础教育的延伸,家校联动也绝非中学管理式的翻版。唯有以“权责法定”筑牢边界、以需求导向创新高校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自主赋能回归价值,才能让大学家校联动真正服务于全方位育人核心目标,使大学成为培育人格、滋养思想的沃土。

[作者任世强系成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罗磊系四川农业大学团委青年研究中心讲师。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SCJJ25MGC03)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俄罗斯:以“俄中教育年”提升教育合作水平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