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凉丨一名退役军人意外去世后

【编者按】

一位战友意外离去,其他35位和他有“过命之交”的战友接过了守护其女儿的重任,这一守护已持续了21年。

这种默默的守护行为亦是一种“英雄之举”,不计名誉,不计得失。英雄之举不仅在关键历史时刻,亦在生活点滴之间。

《人心,不凉》专题今天要讲的是退役军人郑君杰意外去世后,35位战友陪他女儿长大的故事。这则感人的故事多年来持续受到媒体关注。澎湃新闻最新回访,记录下这场跨越时空的善意接力的最新续章。

跟记者聊完已是晚上9点,郑菘芳说,她还要再加班一会。跟多数大城市打工人相似,郑菘芳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到杭州工作,日子过得忙碌朴素。

虽然忙,但她很珍惜,起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在老家嘉兴平湖,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还在继续工作,有时候进厂,有时候打零工。

今年中秋节,她回到老家,每逢团圆的日子,这个家却显得没那么热闹。21年前,父亲郑君杰因车祸意外去世。爷爷奶奶失去了他们的独生子,同样作为独生女的郑菘芳也失去了爸爸。

她对父亲的记忆,只停留在父母婚纱照上那张年轻的面孔,以及他的战友口中那个“外向胆大,朴实能吃苦,在1998年一起抗过洪”的军人。

郑君杰猝然离去,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上有老下有小。昔日跟他有“过命之交”的35个战友决定站出来帮一把,这一帮便是21年。

“人没了,但家不能倒”

父亲郑君杰出事的时候,郑菘芳还小,只有3岁。她想不起来当时发生了什么,只记得自己抱着父亲的遗像。从此以后,父亲从她的生命中消失了。

而大人的记忆最深刻。郑君杰是家中的独生子,19岁去当兵,两年后退伍归来,之后结婚生子,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会慢慢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父母也逐渐把大小事情交给他来承担。

然而,幸福的小日子在2004年底戛然而止。郑君杰出事的消息传来,对于这个小家庭来说,“天塌了”。这个家只剩下上了年纪的父母、新婚的妻子、年幼的孩子,一家人陷入巨大的创伤和痛苦。

“除了留下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和一个三岁的小孩,他(郑君杰)什么都没有留下,甚至一句话也没有。”战友李冬芳向澎湃新闻回忆起当年的事很感慨,“人生无常啊。”

郑君杰发生意外前的两个月,李冬芳曾跟他在小镇上碰到过。大家平时上班各忙各的,偶尔碰到了会一起“吹吹牛”,聊聊最近的家常。

两人相识于1997年,当时一起应征入伍,随后被分配到武警湖北总队咸宁支队。在军营里朝夕相处,他们还认识了同乡的另外34位平湖青年。

退伍后,战友们还保持着往来,有空就聚一聚,往常都是因为哪位兄弟结婚了,大伙热热闹闹地参加婚礼。没想到这一回,却是相识多年战友的葬礼。

李冬芳记得,他当时抱着郑菘芳,她懵懵懂懂的,无助、脆弱,幼小柔软的身体在自己的怀里,看着很是心疼。

“人没了,但家不能倒下去。”李冬芳说,“我们要给他的家人生活和精神上支撑。郑君杰不在了,他一家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

战友们与年幼的郑菘芳。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过命之交”

第一年,五六名战友商量着凑了一点钱给郑君杰的父母。当时大家经济条件一般,每个月工资也不过几百元,总共凑了一千多元。

过了一年后,战友们觉得失独家庭的情况比他们想象的更复杂。与其简单给钱帮扶,不如给他们多一些人文关怀。

战友们尝试努力走进郑君杰家人的生活,平日里关心老人的身体、孩子的学业,逢年过节带上米面粮油到家里慰问,聚会也会把郑君杰的父母、妻女喊上。

早年,战友们到郑君杰家里看望老人。

慢慢地,关心这个小家庭的战友越来越多,从五六个,到十几个,再到后来35个。一旦有人提出具体的想法,其余人都会纷纷响应。一些战友即便在外地赶不回来,也会尽量出钱出力。这样一件“小事”,他们坚持了21年。

“我们想让他们看到还有美好值得去坚持,一切要往好的地方想,一切要向前看。”李冬芳说道。

外人不理解,但他们心里知道,这是军人之间朴素牢固的情谊。用战友方贤松的话来说,大家都是有“过命之交”的兄弟。

方贤松跟郑君杰同在一个乡镇,入伍后两人又同在一个中队。在方贤松眼里,郑君杰个子比较高,人非常好,朴实,能吃苦。

对很多人来说,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30余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参加抗洪斗争,郑君杰和战友们恰恰是这场抗洪的亲历者。

当时他们被调到湖北赤壁抗洪,前后历经了四五十天。那些日夜,血肉之躯、迷彩服与沙袋组成了一道道堤坝,这道防线背后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托付。

最惊险的是决堤之后,洪水漫过来,目之所及,水已经淹到了两层楼那么高,矮一点的房子连屋顶都被淹没了。方贤松和战友们每天四五个人坐一条小船去搜救人员。洪水把道路冲垮了,物资运送不过来,他们饿了几天。好在,都挺过来了。

战友们参与1998年的抗洪。

如今,这些抗洪战友们已散落四方,成为平凡的中年人。这是他们人生中经历过最重大的事情,也影响着他们一辈子。

“我们一起面对过这么大的危险,参与过这么重大的行动,回来以后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那个情景一直留在心里。”方贤松说,“每个老兵都是这样子的。”

人多力量大,李冬芳始终相信这一点。“抗洪不是靠一个人,也不是靠一支部队,而是靠全国抗洪军民。”他觉得,帮扶郑君杰一家人也是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延续美好,“这其实和抗洪一样,众志成城”。

站在C位的女孩

父亲走后,35个叔叔走进了郑菘芳的生活。

每年,她代替爸爸参加战友们的聚会。第一次是妈妈带着她来,她怯生生的,只顾着埋头吃饭,脸上有淡淡的忧伤,好像这热闹并不属于她。

年幼的郑菘芳成了战友们重点关心的对象,她话不多,心思细腻、内向敏感。这些性格豪爽、说话大嗓门的粗犷汉子,就想方设法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有一回,上了初中的郑菘芳跟家人提出想转学。战友们立马就收到“情报”,一番打听下来了解到,原来郑菘芳是因为单亲遭到了校园霸凌,所以厌学。战友们派了五六个人作为代表,到学校跟老师以及对方家长沟通。

有人为自己“撑腰”,郑菘芳觉得自己没那么孤立无援了。从此以后,那些语言攻击她的同学收敛了,她再也没有受到欺负。

战友们希望为她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时候不方便开口直接问郑菘芳,他们就会叮嘱她身边的人,有什么“情报”就汇总给他们,他们再商量决定事情怎么处理。

从一开始闷头吃饭,到后来郑菘芳开始慢慢跟这些叔叔们有了话聊,脸上也有了笑容。叔叔们喝多了会拉着她说话,说她长得越来越像她的父亲了。

每次聚会,她在一旁看着这些叔叔有说有笑,很欢乐,自己的性格也被这种氛围感染,好像变得稍微乐观一点了。这些叔叔在她心里,是温暖、让人心安的存在。

父亲早逝,小时候她很忌讳说起这个事,心里很难过。现在她再讲起父亲时,心态很平和。“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健康地长大了,身处的环境、周围的人、经历的事,都影响着我。”

随后,她又淡淡说了一句,“没有再大的变故了吧,比较重大的应该经历完了。”

郑君杰走后这些年,家里没了顶梁柱,但每个人都在努力,重新撑起这个家。两位老人已经年过70岁,平时在厂里打工,淡季则去找兼职,做临时工。他们不喜欢待在家里,一旦没活干就会焦虑,想要出去干活挣钱。

郑菘芳奋发上进,考上了大学。这段时间她新换了一份工作,白天忙个不停,到了晚上7点以后才是自己的个人时间,有时候还要加班。但她没有怨言,工作不好找,有份工作就好好干下去。为了省房租,她租在二房东改造过的隔断房里,单人单间,不需要跟陌生人共处一室,她觉得很自在。

老兵们的手机里几乎都存了一组横跨21年的合照——照片里,郑菘芳始终站在C位,旁边这群战友簇拥守护着她。她在一点点长大,从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长成了眼神坚定的年轻人,而那群年轻小伙子慢慢变成了年近五十岁的中年人。

战友们与年幼的郑菘芳。

战友们与长大后的郑菘芳。

“传帮带”

2021年,又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一位战友叶铁金也因意外去世。

战友夏中强最先知道这个事情。他平时在单位上班,作为退役军人加入了当地的救援队。有一天,夏中强接到救援任务,听说有人掉进河里了,他急忙赶到出事的河边。

河面很宽,叶铁金的妻子和女儿在旁边哭,他意识到不对劲,心头一紧。等消防队的起重机把坠河的车打捞上来,夏中强一眼就认出:这是叶铁金的车。随后,人也被打捞了上来。

夏中强猜测,叶铁金可能是疲劳驾驶。这36个战友中,他和叶铁金最熟,两人同在一个乡镇。说起这位好友,夏中强叹气,“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要命’地赚钱”。

叶铁金平时在公安局当协警,当晚9点下班之后,他还去做了代驾。等他代驾完再回家,已经是深夜两三点,出事的那条河离家很近。只差一点点,他就可以回到家了。

家中有年过七十岁的老父母,还有妻子和女儿。当时女儿还在读高中,马上就要上大学了。为了多赚钱,叶铁金周末还去做厨师,给农村的酒席烧菜做饭。另外,他还有一辆拖拉机,有时候工地上有活他也干,运水泥砂石。

叶铁金走后,他的一家也成了战友们帮扶的对象。为了解决叶铁金女儿的学费问题,战友们帮她对接企业老板的资助,争取减免学费的政策。为了让救助更加规范化,大家还成立了小小的基金池,平时筹钱打进基金池里,需要急用的时候就拿出来。

战友们希望用社会的力量激励孩子不断努力,以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也可以去帮助其他人。在社会原子化的时代下,他们却想对抗人与人的疏离与孤独,把身边的人联结起来,互帮互助。

战友们带家人一起聚会合影。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需要去关怀,需要去帮助,我们没有能力顾及每一个人,但我们有这份义务和责任去关心身边的人。”李冬芳这样想,“初衷是把优良传统延续下去,‘传帮带’。”

这几年,战友们还成立了一个“老兵爱心接力团”,从2018年开始参与爱心帮扶、抢险救援、消防环保、乡村振兴、老年人反诈防骗等工作,发挥老兵力量。随着团队不断壮大,成员已从35位增至71位。

战友们觉得自己也是获益者,用有限的钱、有限的精力,做了一些意义比较深远的事情。“当这条路上,有很多这样的群体一起在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构筑和谐社会比较核心的东西。”李冬芳说道。

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下一篇:青岛故事 | 每天上午8时准时伏案,84岁的他手绘2000余幅英雄模范画像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